既然数字遗产的处置问题如此受到关注,那么,目前一些主要的网络平台是如何处理的呢?
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客户在支付宝里的钱归客户所有,即便用户身亡,平台会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一直为用户代为保管这笔钱及产生的收益,直到继承人来提取。通过支付宝购买的余额宝、基金、保险等产品,继承者都能赎回。相应地,若有花呗、借呗等债务,也需一并承担。
类似的,各平台对于物质财产类的数字遗产,只要亲属提供身份证、关系证明、死亡证明、承诺书等,提交给官方客服,就能依法继承离世者的遗产。那么,对于更侧重精神意义的账号信息,法律尚无明确规定,平台是怎样处理呢?
以QQ和微信账号为例,账号的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禁止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而所有权属于腾讯公司所有,若用户注册的账号长期没有登录或使用,腾讯有权将账号进行回收处理。
近日,新浪微博发布“关于保护逝者账号的公告”,表示为保护逝者隐私,防止逝者账号被盗,微博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即不能登录、发布或删除内容。逝者亲属在获取逝者微博账号信息后,可以进行登录,但发布、转发、评论、点赞、关注等行为会受到限制。
董毅智表示,许多平台执行的都是暂行的社区规定,未来国家法律法规对网络账号和数字财产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后,还需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2020年5月新颁布的《民法典继承编》中,删除了原《继承法》对遗产范围列举式的界定,改为概括式“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按照这个界定,那么我们日常使用的支付宝、游戏币、知识付费账号、社交媒体账号、购物券等数字财产均被包含其中。”盘和林说,“不过在实际执行中,可能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哪些数字资产可以继承,涉及伦理的隐私信息具体该继承给谁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盘和林认为,一方面,要全面完善个人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融合手段,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等数据全生命周期切实做好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亟须建立数据资产产权制度,解决好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数据产权矛盾。
有专家表示,数字遗产继承中,还存在立法有待提高、网络服务协议排除继承权、与隐私权和通信秘密保护冲突等现实困境,需要为数字遗产制定合理的继承路径与基本程序,明确数字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以及确定继承人对数字遗产权利的行使边界,平衡好继承权与隐私权、通信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等。
不少法律人士表示,由于数字遗产的私密性和隐蔽性,立遗嘱更有利于家人继承。诉诸法律是解决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的最后途径,要减少数字遗产继承的纠纷,可以从鼓励个人对数字遗产进行生前管理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