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正值缅怀已故亲人的时刻,广东的刘晴晴却用科技书写了一段具有戏剧性的人生故事。她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了AI“复活”技术服务,成功生成了一段她已故外公的动态视频。在视频中,那个曾经在她心中永久留存的人物重新回到她的生活,眨眼、微笑、挥手,栩栩如生。她的母亲看到这一幕,瞬间泪崩,情感的波动令人心痛。
刘晴晴的故事并非个案。在清明前夕,电商平台的订单如潮水般涌来,数据显示,某家店铺出售AI复活视频的产品已超过3000单,深夜仍有订单持续涌入。许多顾客在评论区中流露出感人的心声:“对着一张照片哭死,失去的亲人仿佛回来了。”这一切归结于科技的力量,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慰藉和对逝去亲人的暂时重聚感。
可为何如此多的家庭会选择这种方式与亲人“对话”?首先,AI复活技术将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变得普及,使得人们可以以极低的成本重温与逝去亲人的回忆。从最初的好莱坞特效到如今十元的淘宝产品,这条技术发展的道路让原本高冷的黑科技炙手可热。
对于90后和00后而言,面对长辈离别的痛苦,他们通过科技进行情感的补偿,试图在这个数字世界中找到一个值得寄托的情感流露。为此,虚拟哀悼的方式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悼念方式,而不是传统葬礼上严肃的气氛与感伤。
然而,这种方式引发了轩然大波,探讨即刻铺开。在许多心理学家的警告声中,AI复活并不总是良方。虚拟的存在容易延缓哀悼者的心理康复过程。这使得诸多变相的情感诈骗及伦理问题浮出水面。南京首例关于“数字遗产继承”的法庭审判引发了对人脸信息采集的隐私红线的讨论,界定着在这个弥漫着数字化的时代,如何更好地管理和使用获取的个人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与伦理并非对立。随着技术的突围,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开始致力于探索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结合所带来的“数字生命伦理”,提出针对数字遗产的权利保护,力求为这场生死对话建立法治轨道。
展望未来,脑机接口结合AI技术或将实现个人意识的上传,数字永生不再是科幻。在韩国,AI寺庙的“佛学机器人”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虚拟葬礼产业逐渐崭露头角,甚至有可能催生数字守灵师这一新职业的诞生。生死管理局的设想变得可望而可及,在此过程中,数字生命的公民权之争将是一个带有前瞻性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