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邱勤丽 戚潇琦 记者曹吉根)近日,在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香榧国家森林公园,1380年树龄的“香榧王”挂上了专属数字标识。这场由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质科院”)主导的香榧质量标准深化提升行动中,占全国总量60%的4.2万株百年古香榧树,将全面接入数字化追溯体系,为年产值超13亿元的“中国香榧之都”筑牢品质防线。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核心区,诸暨现存百年以上古香榧树4.2万株,2023年干果产量达6500吨。随着市场规模扩大,香榧品质和价格参差不齐的问题逐渐显现。浙江省质科院联合当地政府,依托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浙江省物品编码管理平台,创新推出古树香榧质量追溯体系,为每株古树建立“数字身份证”。
在试点区域赵家镇,技术人员展示了“一树一码”管理场景:扫描古树标识码后,树龄、坐标、年产量等信息即时呈现;消费者购买时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可追溯从采摘、加工到流通的全链条数据。目前,古树香榧质量追溯体系已进入推广阶段,年内将覆盖全市百年古树群。浙江省质科院负责人表示,该技术此前已应用于进口红酒、化妆品等领域,此次创新性地用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旨在破解古树资源“保真难”痛点。
此次行动同步发布《古树香榧质量追溯技术规范》等标准,明确古树认证、生态监测等关键技术要求。其中,《古树香榧质量分级》首次划定树龄、海拔等硬指标,将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香榧生态监测规范》对土壤、空气质量等环境因子设定阈值。诸暨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表示,正联合科研机构开展DNA指纹图谱研究,推动品质鉴定从经验判断转向科技认证。
在产业端,标准升级效应逐渐显现。赵家镇榧农表示:“现在客户扫码能看到施肥、除虫记录,订单比往年有所增加。”数据显示,全市香榧种植面积达9200公顷,其中4667公顷进入丰产期。
浙江省质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标准提升行动是“三品一特”质量安全攻坚的组成部分,未来将拓展至更多地方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质量动能。随着4.2万株古树“上链”管理,这场跨越千年的“品质革命”正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