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12月2日报道,由于近年来与数字遗产相关的咨询和投诉频发,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日本国民生活中心近日呼吁民众对数字遗产问题引起重视。此前亦有相关报道,我国法律体系正在积极探索和完善对数字遗产的保护措施,以构建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数字遗产法律保护体系,为数字时代公民权益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数字遗产问题也成为全球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当下,人们的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从日常购物、社交娱乐到金融理财,无一不依赖于各种数字平台和服务。然而,当个体离世后,这些网络上的数字资产和订阅服务却往往成为亲属难以处理的难题。例如,逝者生前订阅的网络收费服务可能会继续扣费,亲属却因不知晓用户名和密码而无法取消;网络银行账户中的资产信息也可能因无法解锁手机而难以确认,给遗产继承带来障碍。面对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数字终活”的重要性。
所谓“数字终活”,即是指生前就对自己的数字遗产进行整理和规划,以避免给亲属留下难题。这包括记录网络账号、密码及资产信息,并告知可信赖的亲属;定期清理不必要的网络订阅服务,减少潜在的经济损失;利用手机、软件自带的功能预先指定遗产联系人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权益,更体现了对亲属的关爱与责任。
然而,老人可能会在生前忘记交代重要的数字资产信息,自然人的意外死亡也可能导致这些数字遗产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数字遗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数字遗产的继承提供法律保障。其次,网络平台和服务商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提供便捷的数字遗产处理渠道和工具,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数字遗产。同时,加强公众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普及数字遗产知识,提高人们的数字遗产意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数字遗产观念,从而有效预防和解决数字遗产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例如,一些国家已经推出了数字遗产认证服务,允许用户在生前指定数字遗产的继承人,并授权相关机构在用户去世后协助处理数字遗产。这种做法不仅简化了数字遗产的继承流程,还充分尊重了用户的意愿和隐私。
数字遗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创新和公众教育等措施,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权益,让数字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