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这为我国的金融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全国两会聚焦金融领域稳健发展与创新突破的时代浪潮中,金融城的玻璃幕墙映射着中国金融前行的探索之光,科创板的代码闪烁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共进的希望。
然而,“绿色金融”“普惠科技”和“耐心资本”等概念,却在部分金融机构的运作下,逐渐偏离初衷,沦为迷惑大众的文字游戏,严重威胁着我国民众的金融财产安全。让人高兴的是,两会代表们肩负着保护我国民众金融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敏锐洞察到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积极发声来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把舵领航。为此,全国人大代表田轩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打击力度”的建议。
两会代表们严肃指出,影子银行的复杂嵌套问题依旧严峻,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民众金融财产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如某城商行发行的“碳中和理财计划”,打着支持新能源项目的幌子,却通过4层通道将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这类违规案例在2022年监管部门通报的23起案件中占比高达47%。这种资金脱实向虚的行为,不仅干扰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领域得不到有效滋养,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极大地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使得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一旦风险爆发,普通民众的金融财产将首先受到冲击,多年的积蓄可能面临损失。
代表们强调,必须加强穿透式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精准地监控和识别。同时,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约束,明确监管职责和违规处罚标准,打破影子的数字迷宫,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源头上保障民众的金融财产安全。
绿色金融领域的概念滥用现象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关注。国内某股份制推出的“ESG主题理财产品”,宣传页满是绿色元素,底层资产却仅有12%涉及环保产业,其余大多为传统制造业的公司债。这严重误导了投资者,许多民众怀着支持环保事业和获取合理收益的双重期望投入资金,却可能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代表们建议,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明确绿色金融产品的界定和认证标准,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证和监管。同时,加大对“洗绿”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让绿色金融真正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保障投资者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法权益。
“旋转门”现象导致的监管套利问题不容忽视。某省证监局前官员离职后,利用原岗位信息设计出规避资管新规的“结构化定增”产品。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使得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而普通投资者却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成为受害者。
代表们认为,应通过完善监管人员离职后的从业限制制度,明确离职后一定期限内的从业禁止范围和报告义务;加强对离职人员的跟踪监管,建立专门的监管档案和信息共享机制,填补监管规则的漏洞,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守护民众的金融财产安全。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复杂术语构建知识壁垒,以实现利润截留。某银行的“跨境双向联动结构性存款”说明书长达48页,充斥着7个波动率参数、5个触发条件和3种情景模拟等复杂信息,实际年化收益率却都低于普通定期存款。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些复杂的术语和计算犹如天书,他们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判断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往往只能盲目相信金融机构的宣传;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产品实际收益不如预期,投资者的金融财产就会遭受损失。
代表们呼吁金融机构简化产品说明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信息披露,确保关键信息简单、清晰明了。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让投资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特征,避免在复杂的金融术语迷宫中遭受损失。
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道德镀金来实现商业套现。某车企发行的“碳中和ABS”,虽打着环保旗号,却未将募集资金用于技术升级。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金融市场的诚信原则,也阻碍了社会价值与金融创新的融合。代表们强调,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价值与商业利益有机结合,在产品设计和宣传过程中保持诚信,确保金融创新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部分私募基金通过不合理的合同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某私募基金的“长期价值投资计划”规定,产品净值下跌超20%时,管理费反而从1.5%提升至2.5%。这种“风险社会化,收益私有化”的设计,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信任基础。代表们建议,要加强对金融产品合同条款的审查和监管,制定统一的合同规范和风险披露标准,明确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重塑金融市场的信任环境,让投资者能够放心地参与金融投资。
近年来,“耐心资本”“ESG赋能”和“长期主义投资”等概念在我国金融圈内高频出现,但这里也确实存在一定比例的表面倡导价值投资、实则暗藏利益陷阱的重大骗局。试想当金融机构所投项目是安全可靠且有稳定回报的,他们当然希望融资的期限越长越好。所以,“耐心资本的核心”是项目的安全、风险可控和稳定的回报,而不是没有前提的“忽悠”和缺少金融制度配合的“口号”。当“耐心资本”不再真正耐心、“价值投资”失去价值标尺,金融业便沦为文字的魔术现场。
某委员反映在一个金融论坛上,居然有人公开声称:只要政治需要,商业银行就应该“无条件地发放长期贷款”。这种言论实际上是对我国金融工作的“亵渎”,也是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智能投顾产品的算法黑箱问题引发代表们的担忧。某券商的“AI量化策略”宣称运用机器学习选股,实际决策依据却是人工预设的20个技术指标,3.5%的年化超额收益中78%源自市场波动而非算法优势。普通投资者往往基于对智能投顾的“智能”信任而选择投资,但由于算法不透明,他们无法了解投资决策的真正依据和风险所在。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投资决策失误,投资者的资金将面临损失风险。
代表们提出,要加强对算法的监管和审查,建立算法备案和公开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对算法的原理、数据来源和决策过程进行详细披露,提高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确保投资者能够了解投资决策的依据,避免因算法不透明而遭受投资损失。
部分理财APP利用数据霸权在风险评估环节设置诱导陷阱。某理财APP的“风险测评问卷”通过刻意模糊选项,引导85%的用户误选高风险等级,进而推荐不适合的产品。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金融市场的公平原则,使得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了过高的风险。
代表们认为,应加强对金融数据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和风险评估标准,规范风险评估流程,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真实反映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泡沫化应用现象也受到代表们的关注。某地方金交所推出的“碳排放权凭证”,链上交易量中92%为机构对倒刷单,完全背离了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初衷。
代表们建议,要引导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合理应用,加强对相关项目的审核和监管,建立区块链项目的评估和准入机制,让区块链技术真正为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保障投资者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安全。
全国两会代表们高度认可监管部门推行的“产品信息阳光化”工程。该工程要求理财产品用普通投资者能理解的语言披露关键信息,试点机构客户投诉率下降57%,这充分证明了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对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性。
代表们建议,进一步扩大穿透式监管的范围,不仅要涵盖各类金融产品,还应包括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资金流向和关联交易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各类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全方位监管,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金融信息监管平台,确保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让投资者能够清晰地了解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风险状况等关键信息,增强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金融财产。
北京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中,将“可解释性”作为创新准入门槛的做法得到代表们的肯定。某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因无法通过“农户能懂测试”被暂停,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一些看似创新但实际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进入市场。上海金融法院2023年审理的“概念型金融产品纠纷案”,判决书提出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金融创新划定了司法红线。
代表们呼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沙盒机制,引导金融创新聚焦实体经济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多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加强对金融创新的评估和监测,确保金融创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避免金融创新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切实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
浙江证监局推出的“剧本杀式投资者”模式,使参与者风险识别能力提升43%,受到代表们的广泛关注。代表们认为,金融教育是提升全民金融素养、保护民众金融财产的重要手段。应加大金融教育的投入,丰富金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全民的金融免疫系统。
中纪委推动的“监管人员离职冻结期”制度,将关键岗位静默期从2年延长至3年,2023年已阻止17起潜在利益输送事件,取得显著成效。
代表们建议,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离职后的全方位监督,建立离职人员从业跟踪数据库,对离职人员的从业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同时,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协作,形成监管合力,防止监管人员利用原岗位资源谋取私利,维护金融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制度层面保障民众的金融财产安全。
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我国金融的稳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代表委员们围绕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这些智慧的结晶必将转化为政策的力量,推动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引导金融创新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金融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织密金融监管的“防护网”,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金融机构将积极响应号召,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广大投资者也将在更加透明、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中,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增强风险意识,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
我们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我国民众的金融财产安全,让金融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的有力工具,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作者景建国,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