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过后,除了扫墓祭祖,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关心起自己的“身后事”。与长辈观念不同,“Z世代”们关心的除了房车、存款,还有目前最要紧的虚拟财产。
2025年3月,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也揭示了遗嘱服务领域的新变化。将虚拟财产(社交账号、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纳入遗产清单,并为自己提前立下遗嘱的“90后”、“00后”正逐年增多。
“原神氪金8W全角色满命座账号”、“经营7年的社交媒体号”、“steam库存里已经绝版的CSGO龙狙”……倘若突然离世,这些只有同道中人知悉其珍贵的“数字资产”,是否会永远尘封在赛博空间?
长江云新闻记者查阅《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现,18-30岁年轻人立遗嘱人数较五年前增长300%,其中21.5%的“90后”和19.7%的“00后”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远超“80后”群体的12.7%。
2024年,中华遗嘱库共接收45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同比增长217%。这些“数字遗产”涵盖支付宝、微信、游戏账号、加密货币等,其中微信账号遗嘱占比达41%,远超传统房产(28%)。
“我身上唯一值钱的可能就是打了7年的游戏账号。”22岁的小宇在中华遗嘱库签下遗嘱时,将价值数千元的游戏账户留给姐姐继承。他坦言,账号里存着“和队友三年攻下的287座城池”,是青春最鲜活的见证。
35岁的旅行博主陈晨,足迹遍布30个国家。她将微信、QQ账号设为“数字遗产”,并附留言给粉丝:“如果某天我无法更新,这些文字会替我讲述故事。”她的遗嘱中还特别注明,希望将原创攻略版权捐赠给公益组织,帮助偏远地区发展旅游业。
一名00后美妆博主甚至为百万粉丝账号设计了“继承考试题”——继承人需通过美妆知识测试才能解锁流量密码,只因担心父母接手后“发广告伤粉”。更有程序员将GitHub代码库写入遗嘱,要求“每行注释必须保留”;还有人在遗嘱末尾标注:“葬礼歌单必须用网易云收藏夹第三页”。
这些数字遗产的复杂性远超传统财产。看似“不着调”,却承载着他们的社交关系、人生记忆甚至情感寄托。
然而现实中,并非所有数字资产都能顺利传承。《民法典》第127条仅原则性提及“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缺乏具体条款。例如,微信、QQ等平台的用户协议明确:账号所有权归平台所有,用户仅有使用权。这意味着,即便立下遗嘱,账号仍可能因“长期不活跃”被注销。
目前《民法典》虽将虚拟财产纳入遗产范围,但缺乏实施细则。在2024年,一名18岁大学生将财产捐赠给红十字会,但其B站视频遗产因平台规则限制未能纳入遗嘱。
重庆钜沃律师事务所律师严江余表示,“数字遗产处理面对多重难题,不仅存在许多平台对账号继承规则模糊的情况,还需要平衡继承人权益与逝者隐私保护,在法律实践中较为棘手。”
平台方的探索为这一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B站2020年推出“纪念账号”功能,经亲属申请可锁定账号并添加缅怀提示;抖音、微博允许亲属提交死亡证明后转为纪念模式。但微信、支付宝等工具类账号仍面临“资金提取难”问题——需继承人提供复杂证明,且部分虚拟资产(如微信零钱)可能因平台规则无法继承。
传统观念中,遗嘱被视为“催命符”,但年轻人正用黑色幽默消解死亡的沉重。有人调侃“出车祸前要格式化聊天记录”,有人计划在骨灰盒植入二维码,甚至设想要用AI与亲友“跨时空互动”。
数据也印证了观念的变革——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数量从2013年的57.2万份增至2024年的35.7万份,30岁以下立嘱人数较2017年增长近12倍。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指出:“年轻人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生命的过程。”数据显示,76%的00后遗嘱包含“精神传承条款”,如公益捐赠、科技研发基金等,显示出对社会价值的思考。
一位23岁的大学研究生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立遗嘱就像给手机备份,防止系统崩溃后数据丢失。”
“信息多元化的当下,现在年轻人每天看到的灾难新闻,可能比父母一辈子都多。”一位年轻媒体从业者表示,“思考死亡相关,可以引发反思如何更好地活着”。
21岁的小怡(中华遗嘱库最年轻立遗嘱者)说:“立遗嘱让我更珍惜当下。每天醒来,我都在想‘今天要完成什么’,而不是焦虑‘明天会怎样’。”
当90后、00后为数字遗产写下“赛博遗嘱”,这并非对生命的轻慢,而是以清醒的智慧为人生按下“存档键”。在订立遗嘱、分类遗产的同时,年轻人更应以“向死而生”的勇气,拥抱当下的生活。加强健康管理,让身体与灵魂并行;保持热爱,让每一天都成为值得珍藏的“人生快照”。
正如敦煌壁画上穿越千年的飞天仍在挥洒花瓣,当今年轻人在云端存储的每个字节,都是写给未来的情书。它们终将在某个清晨,化作照进某人生命裂缝的光——那时人们终将懂得,所有关于死亡的郑重其事,都是为了把生的故事,讲得更加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