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安城墙凭借其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荣获2024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这一殊荣不仅彰显了西安城墙在文物保护上的努力与成就,也标志着科技如何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的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历史悠久,见证了数世纪的兴衰变迁。西安城墙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西安城墙管委会最小干预的原则引导下,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的遗产保护与管理新路径。
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表示,数字科技赋能城墙遗产教育系列活动,不仅实现了文物结构与城墙全域的可视化展示,还通过多年积累的保护经验利用现代科技,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让历史以全新的方式呈现,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西安城墙的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教育与展示方面的成功应用,展现了新技术如何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体验。通过裸眼3D、多边缘融合和大型沉浸式舞台等先进技术,城墙内容展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杜德新指出,通过声音、光影与图像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场景化的沉浸式体验,使观众在游览中,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
这种数字体验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知,使得西安城墙从一个静态的历史景点转变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课堂。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智能科技的引入更是展现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安城墙在护城河的水质与水位监测中,应用了先进的自动驾驶智能清洁船,这艘小船不仅能自动巡航,还能实时采集多种水质指标,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推送至城墙数字管理平台。
除了水质监测,西安城墙已建立的数字孪生数据模型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利用全身CT技术扫描,城墙的内部结构和健康状况得以直观呈现,数据反映的沉降、裂缝问题以及客流信息等均能够实时监控。针对降雨后的积水问题,工作团队还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积水的自动识别与预警,极大地提升了决策效率与反应速度。
西安城墙的这一系列数字化与智能化举措,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科技活力,也为未来其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目前,数字科技正在逐渐渗透至各个领域,如何将这些技术巧妙融入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播,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在“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的推动下,更多的文化遗产将会借助技术实现更好的保存与展示,吸引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激发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随着西安城墙数字化的成功实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科技将继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助力。无论是借助精准的监测工具,还是运用丰富的互动展示,未来的西安城墙将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教材,激发后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思考。
总之,科技赋能的西安城墙,朝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未来迈进,这既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在当代背景下对文化传承的美好寄托。